老鹰画室:一个造梦的场所, 文化艺术, 2017 - 2020 阅读更多 隐藏 {{currentSlide}}/{{total}}

老鹰画室是一所培育未来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美术教育机构,约72,000m2的建筑面积可以容纳超过3000名学生。作为老鹰画室最重要的使用者们,这群即将面对艺术高考的学生将会在这里度过为期8个月的强化学习与生活。设计师们将这座建筑视为“筑梦工厂”,一座容纳这些临时“住客”们雄心与梦想的建筑,一种满足年轻艺术家社群学习与交流的空间模式。
场所
设计以“场所”出发,意图营造能够让使用人群产生相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空间,创建一个与学习、竞争、居住、梦想相关的建筑。这间“筑梦工厂”提供的正是有趣的学习氛围、惬意的居住与生活,以及绝佳的社交体验。
设计将功能区域分为:画室、教室、多功能厅、餐饮、体育活动、休闲活动。这些空间被合理地分散到公共空间领域之中,彼此交错相融。这种视觉连接的方式与建筑语态可以在潜意识中促进人们在其中的交流、沟通以及身份认同感。建筑脱离了原本空间体量的限制,成为一个立体的多维网络,内部与外部的界限从根本上变得模糊而柔和,一个处于永久的、过渡状态的空间应运而生。
空间
与传统校园建筑的低密度蔓延方式不同,该项目中,建筑在垂直方向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体量。由中庭串联起贯穿空间的各处坡道,学生便由此到达不同的楼层。
位于教学楼三层的画室是一个高6m、面积超10,000m2的平层空间,能够容纳3000名学生同时在这一空间中学习与创作。三层的画室空间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整体建筑的布局也由此生成。透光幕墙围合与移除室内墙体的设计策略减少了画室中各功能之间的硬性界限,带来了均质而开敞的空间氛围,建筑自身由此得到了更加强烈的表达。北向幕墙开启便可形成自然通风。为了避免强日光的直射,顶层设置有北向天窗,立面可见的锯齿状百叶窗系统成为自然采光带,经过漫反射而得的光线为艺术学习与创作提供了最佳条件。这样的设计也模拟了艺术类学生经常会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大空间中进行考试的环境。
学生教室占据了教学楼的首层与二层,中庭与教室之间形成了丰富的阴影,这里是学生课间休息与互动交流的场所。地下层包含食堂和运动空间,通过中庭与两个大型的采光隧道进行采光。学生宿舍环绕布置在教学楼周围,之间形成具有阴影的内部街道,又由较大的学生广场分隔开来。多功能厅则是一个容纳即兴事件与绘画课程的阶梯式空间。
路径与社交
建筑主入口面向城市道路,由学生广场与绿植自然过渡至建筑主体。杭州气候温和,室外空间也多用于教学和休闲,因此,室外的公共雕塑便成为视觉的焦点,同时营造出一个临时聚集的场所——学生们可以在室外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进行创作。建筑体块之间形成具有阴影特色的内部街道是绝佳的社交场所。在建筑内部,中庭成为综合性场所,而坡道则打破了绿化的边界,创造出了学生自然聚集的空间。多功能厅通过阶梯与北侧的学生广场相连,表演与活动空间也随之融入到了景观之中。空间的性质在内外之间灵活转变,流动的路径将城市街道、宿舍、教室、画室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结语
建筑师有意将建筑创建为一个集体——不同于以往现址选择的艺术培训场所,这是一次有序的创新,理性的空间梳理、加入更多的人性关怀与思考,意味着场所中的每个个体需要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和连接。通过画室/教室以及休闲空间的松散边界,可以实现一种共同所有权——或许可以称为“家”的感觉。设计师让建筑空间具有较小尺度,这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拥有一定的掌控感。正如赫尔曼•赫茨伯格所言:“场所意味着一种特殊的价值被赋予到空间之中,这对于一些相互依赖或具有某种团体归属感的人来说便具有特殊意义。”